05.04 品牌其實是一種哲學命題
一件產品,脫胎于自然,進行再生產,再到工廠流水線上的工藝深加工,其實都還是一件半成品,并沒有完成最終的商品化。
一個物品,要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必須進行商品化,擴大它的商業價值。否則它只是一個尚沒有靈魂的物質軀殼,是現代化商品的前世狀態。
譬如一個孩子,生產下來,混混沌沌如開天辟地之初,初,還只是如古人言“發膚受之于父母”,仍在一個生命的懵初狀態而未開。要做一個完人,或說要做一個起碼具備了知識文明的當代人,那就必須要接受來自各個領域的知識灌輸,找到自我,形成自我的意識啟蒙,尋找更有價值的人生之路。
人如是,品牌亦然。
一件商品,在自然或人類活動中脫胎而成為一件半成品之后的路,才是真正換骨的涅槃之旅。因為接下來的工作完全是一個高附加值的產出過程。從產品的包裝設計,產品的宣傳策略,到市場的推廣定位等等一系列為了完成和推進這個半成品商品化的工作,都是以腦力工作為基礎,這個附加值,綜合而言,就是客戶和設計師們都熟悉的“品牌化”。
不過說到這點,也有一些特殊的品牌設計的案例,反其道而行之,在大家都在一條道路擠破頭的時候,它反而要深思熟慮的要“去品牌化”,說到此,顯而易見的,大家估計都會腦海中浮現一個名字。
對的,沒錯。那就是MUJI。
近年來,在平面設計大師與原研哉一手推進之下,無印良品清晰的品牌化路徑正在國內的消費者中形成了強大準確的辨識度,品牌行銷也由此漸入佳境。
MUJI的海報就是其品牌哲學的精神外延產品。如詩,如一篇沒有結尾的小說,讓每個觀者可以充滿了自己的解讀。這些品牌副產品雖然沒有實際的價值,但無疑的是,它們對品牌的行銷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情感催化作用。
中國有句古話,道是無中生有,有中也無。估計原大師應該是深黯其中一二也。
無印良品的無,其實是一種大有。因為它借“無”,表達了一個無窮大的概念。像是西游記中收去孫猴子的寶葫蘆,它把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化繁為簡,統一為“無”,寶葫蘆一經祭出,舉凡那些缺乏明確自身意識,而需要外物來強化自身意識和歸屬感的現代人,也就無不奉無印為精神寄托之所了。
自然,無印自此完成了品牌傳播的自我繁殖,方式是大象無形,超脫出一般商品的范疇,直接演化出自身的品牌哲學。奪得了品牌的自主權。
一個品牌,一旦有了靈魂,那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呢?
當更多的品牌都在林林總總的大小商場掙銀奪金的時候,有一部分甘于寂寞的品牌正在黯黯積攢更深層的能量值,日久積累之下,品牌的磁力場漸趨形成,就像一件藝術品古董被時光賦予了一層知識的包漿,它們正在靠自身的品牌哲學之魅力,征服了越來越多的追逐品質生活的一群人。
-
www.dzlmt.cn 發布。請勿抄襲,轉載請注明原文網址。謝謝!
三子
發布于2016.05.09 15:45確實如此。很多品牌只顧一點蠅頭小利,沒有發展品牌的長遠思路啊。路還長。